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 » 机构动态 » 新闻中心 » 百千万工程与新型城镇化,县域如何走好这步棋?

联系我们

广州智景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

咨询电话:4000833038

微 信 号:zjplan1998

QQ   号:2235996379

固    话:020-80926029

邮    箱:zjplan@qq.com 

网    址:www.zhijplan.com\www.nandougroup.com/

地    址:广州市海珠区琶洲大道东一号保利国际广场南塔501-504

邮    编:510335

  扫二维码关注智景

百千万工程与新型城镇化,县域如何走好这步棋?
发布人:客服   发表日期:2024-07-10 02-44-55

去年以来,广东全面实施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”(下文简称“百千万工程”),力图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。作为头号工程,全省力推学习运用“千万工程”经验,建设焕然一新的县镇村,破解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难题。今年4月,在“百千万工程”的基础上,广东省重点提出要大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,力争到2035年全省县城城镇化率大幅度提升,为促进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有力支撑。

5月11日,《2024年广东省全面推进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”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工作要点》发布,为县域高质量发展、城镇提能升级、和美乡村建设和城乡融合制定了更为详细的执行方案。

△2018-2023年末,广东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稳步上升(数据来源:广东省统计局)

系列政策和工作方案的内容摆出来,向前看,是发展的方向重点,是“做什么”的问题;往里想,是“为什么要做”,是城镇的运行机制。当下,“要做什么”的问题很关键,但理清其中缘由,读懂“为什么要这么做”,才能让我们做得更好。

无论是“百千万工程”还是“新型城镇化”,皆因大湾区与粤东西北地区的发展失衡而来。2023年广东创下的13.57万亿元GDP中,广深两城占到47.9%,几乎占到全省经济总量一半!如果加上佛山和东莞,四城经济总量就占到全省GDP的66%!若再追加到珠三角九城,其GDP总量更是占全省八成以上。

△从广东省各市2023年GDP数据看,“二八”经济现象明显

“不患穷而患不安,不患寡而患不均”,“二八”经济现象意味着什么,不可不察,加之在当下互联网传媒高度发达的时代,各个城市经济数据的横向比对,湾区与四线县城的生活场景、城镇建设、公共服务的差异,都会统统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。广东不得不把更多注意力放到欠发达的地区,避免地区发展差异化断层而带来的民生及稳定问题。

2023年,我国人口总数减少208万人,迈进了人口负增长门槛,广东此时对县域提出的“新型城镇化”,要求实现城镇化率大幅度提升,人从哪里来?首要点在产业,或更聚焦一些是指制造业。所以近几年,粤东西北都在搭建产业转移平台,主动或被动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,随着大规模的产业转移,大量的制造业人口也会一起转移。汕头提出“工业立市、产业强市”战略,韶关制定“生态立市、工业强市”方针,茂名则高举“制造业当家”旗帜,都为引进产业做足了欢迎仪式。

△茂名市去年印发《茂名市高质量承接产业转移实施方案》,对工业园区布局做了全面规划部署(图片来源:茂名市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规划(2021-2025 年))

△汕头市正在加快建设70平方公里的承接产业转移主平台,形成“一环两带,一区多园”的空间结构(图片来源:《汕头市工业园区专项规划》2022年12月公示稿)

笔者闲时有开卫星图看城市的习惯,发现粤东西北的很多县市,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大块的“新”工业园区图斑,有些园区面积甚至比县城城区还大,一查基本都是某某市产业转移工业园。产业转移了,人也就随之迁徙过来了。

△粤北韶关南雄县的产业转移工业园

△清远佛冈县的产业转移工业园

△粤西茂名高州市的产业转移工业园

△河源江东新区产业转移工业园

放眼世界,只有中国建成了门类齐全、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,而且我们也有美国的前车之鉴——巅峰时期将制造业转移海外,后续难以回流,进而影响其在区域博弈中的竞争力。因此对于国家而言,发达地区的产业,要通过政策引导优先向内地转移,确保中国在制造业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,从航空航天、工程机械等重工业装备,到纺织、食品、家具、电器等涉及衣食住行的轻工业商品产品都能实现自主生产,这是其一。

二是对于湾区而言,经历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高速发展,大城市建设趋于饱和,产业升级需要新的空间,而小小的珠三角平原,硬是塞下了广佛深莞四个制造业巨头,还有中山、江门等实力不容小觑的产业城市。8600万人挤在5.6万平方公里的大湾区中,人口仄逼也给这些城市的居住幸福度、建设管理带来极大的负面作用。逐步、分批把土地密集型、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内地,广佛深莞这些尖子生们才能腾出空间来,发力新能源、新材料、AI、生物医药、半导体、造船造车造火箭等等这些高附加值高技术密集型的产业,腾笼换鸟就是这个意思。同时对一线城市城市更新(广深)、城中村改造(广深)、村级工业园连片改造(佛山顺德)等都是有间接促进作用的。

△在广东,极度不均的人口分布,珠三角的“空间革命”势在必行(图片来源:公众号-产业研究僧)

三是对于粤东西北县城而言,制造业带来的人口红利是非常可观的。首先是城镇化率,粤北有些县城常住人口常年只有二、三十万人,一个上规模的产业转移基地,能在短短几年内,使常住人口增长几万人,城镇化率大幅提升不是问题。其次是税收,一个上规模的工业园区纳税能力,对于长期依赖财政补贴的县城而言无疑是个“香饽饽”。还有,县城也经历过房地产土地财政时代,经过近些年房地产去泡沫后,县城房价应声下跌,以笔者家乡粤西某县级市为例,新区房价格从高位时期八、九千跌至现在的五、六千(带装修),还很难卖,随着产业转移而回到县城的工人,其中部分是回到自己老家,降价后的房价是工资的1~2倍,对于他们而言是可以买得起的,也为去县城地产库存提供了充足的市场需求。

△广东各城市收入房价比,系数越大,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在当地买房的压力越小(图片来源:网络数据)

或许有人担心制造业转移带来生态污染问题,其实经过近十余年产业迭代升级,湾区的制造业早已脱胎换骨,高污染高排放的早已被淘汰,加上环保意识、环保要求不可同日而语,接受产业转移的县城产业园,都是新规划、有管控的现代园区,污水净化、废气粉尘过滤设备都会完善,且远离居住区和生态保护区,不会再像九十年代的粗放无序发展,以污染换取GDP的快速增长。

人员随产业转移回流县城后,关键在于县城能否留得住产业、留得住人。所以,在新型城镇化文件中,要求提升县城规划布局和交通设施,提供高质量教育、医疗、社保等基础保障和配套,推动县城扩容提质。

对于广大务工群体,他们首要关心的是吃住配套、子女上学、看病问题,这些是留得住人的首要因素,也是县城一直以来的短板。所以,推动广深地区的省重点医院设立粤东西北分院,派遣专业医务人员下沉驻点,或派送医学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实习,建立长期的省地对口技术帮扶很有必要。教育资源也是如此,“百校联百县”工程下,珠三角的名校资源向县城输出教育模式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,在远程教育、师资培训方面,提升县城的教育技术,这些,以笔者家乡为例,目前都有在落地实现。

△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粤西医院在信宜市落成,现已投入使用(图片来源:信宜市人民医院官网)

△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信宜学校2023年建成招生

其次是人居环境,近十年轰轰烈烈的美丽乡村建设下,一批乡村环境实现了美丽蜕变,但是县城的居住环境还是首要的。产业转移人口从大城市回到了小县城,这部分人群可能并不是大城市顶级、高端文化商业的主要服务对象,但却拥有庞大的消费需求,这就要求县城不能落下大众文化、休闲娱乐消费等供给服务。因此,在县城中建设特色旅游、文化体验、城市商圈等新业态,构成了新型城镇化文件中的重点路径。

再者是县城政府的执政管理服务意识和能力。比起服务,过去的县城更加重视管理,而随着外来产业、人口的流入,当地政府的服务意识是否能跟上?是否能通过更加人性化的在地行政服务来提升县城办事、审批的效率?这也是对县城能否留得住产业、留得住人的重要考验。

产业转移解决了就业问题,教育医疗、文娱体验服务跟上后,粤东西北的农村劳动力不用远赴珠三角,就可以就近在县城实现城镇化。毕竟这些产业工人中的大多数,可能奋斗一辈子都无法在广深落脚,孩子没法在广佛深莞入户上学,如果老家县城环境好了,各方面都还差强人意,又何必跑到大城市去“996”内卷呢?

当县域城镇化的进程加速,要面对的就不止是“如何实现城镇化”的问题本身,更多的是思考“城镇化会带来哪些问题”以及我们应当如何应对。例如,空心村难题,随着周边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被进一步吸纳,届时自然而然地会多出来一批“空心村”,它们该走向何方?

在广东,城镇化进程本身就存在“失衡”的现象。在广大欠发达的县城,还在力推城镇化、鼓励农民进城的同时,另一边湾区发达的都市圈,早已开始郊区化/乡村绅士化运动,重提“乡村广阔天地,大有可为”的口号。一批文旅主理人、乡村设计师、乡创团队逐渐返乡,把一线城市的资金、技术、经营理念带到乡村,这些人是否会成为空心村的“新村民”?“城里人回村,村里人进城”,背后又涉及户籍管理、乡村土地承包权、宅基地使用权与经营权改革、新老村民的相处等一系列问题,而这些都是城镇化进程中必然要去思考和解决的。在这些方面,未来是否能有试点县/区打样板?进而制定成文的对应政策,“摸着石头过河”,逐步推进。

再有,“百千万工程”实施过程中的措施指导问题。正因为城镇化本身的“失衡”,所以在广东推“百千万”更要因地制宜。目前一套标准统到底的执行是否有待改进?例如全省都在重点抓的美丽圩镇“七个一”,实际上已经细化到了具体建设的层面,但是否所有的乡镇都有建设这七个内容的真实需求?因此,在推进落实的路径中,是否应遵循“省一级定方向,市一级定重点或定市辖区/县的重点示范方向,区/县制定各自具体的建设措施”工作逻辑,让最为了解当地县情的乡镇有更大的主动权去因地制宜,根据实际拎出建设任务,也许是“五个一”,也可能是“八个一”,全省都套一个标准,难道真的合理吗?

此外,关注新型城镇化的县镇村运营问题。在财政普遍收紧的情况下,粤东西北曾投入大量的财政资金进入乡村基础设施,几年下来,很多乡村的厕所老旧上锁,公园杂草丛生,器材生锈荒废……也没能吸引到什么人返乡,一轮建设下来能自我造血的乡村更是凤毛麟角。因此,不能用一线城市的建设思维去套县镇,且不说前期高昂的投入,哪怕是建好了,后续大笔的维护管养费用也几乎没有哪个乡镇、乡村能够负担得起,因此,如何解决镇村的可持续运营问题,才是难点。

无论是“百千万工程”,还是“新型城镇化”,建设任务总是有周期的,任务完成了,然后呢?最终要如何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这个目标,仍然是一个需要被探索、研究和实践的长远命题,需要政府、专业学者、规划设计公司等多方主体更多地参与到这个进程中来。

联系我们
  • 联系人: 请填写您的真实姓名
  • 联系电话: 请填写您的联系电话
  • 电子邮箱:
  • 意向描述:
  • 验证码: